第十一章 張無忌的統治與新秩序的建立(1357-1358) (1)
關燈
小
中
大
太初有道,道與明尊同在,道就是明尊。
這道太初與明尊同在。
萬物是借著他造的。
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他造的。
生命在他裏頭。
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將要照在黑暗裏,黑暗不能勝過光。
我,摩尼,大光明使者耶穌的使徒,通過聖父,即造我的明尊的意志,宣布:世界上曾有,已有,將有的一切都是通過明尊的力量被造的。
他將化身人子,來到這個黑暗的世界上,帶來至福的千年王國。
聽到這一消息的人,你們有福了;理解這一消息的人,你們有智慧了;擔負這一消息的人,你們有力量了。——《摩尼福音書》(Gospel of Mani)
正如曾在美索不達米亞誕生的許多宗教一樣,摩尼教從一誕生就充滿了彌賽亞主義的狂熱。
誠然隨著摩尼本人在巴格達屈辱的死亡,這種狂熱已經逐漸消散。
但是在一千多年後,當張無忌這顆新星飛速升起時,這種情緒在遠東世界又達到了極為熾熱狀態。
僅僅是張無忌獨自一人戰勝了數百名強敵而挽救了危急中的明教這一事實,就已經使得信徒們無法不相信他是真正的光明之子,甚至明王本人的轉世,他將帶領明教徒去征服整個黑暗勢力所籠罩的世界。
張無忌展現的神奇力量所激發的宗教信仰,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此後十多年中明教徒前仆後繼地浴血奮戰,終於創造出一個偉大國家的宏業的心理動因。
另一方面,為了意識形態的需要,人們也有意無意地將張無忌的事跡進一步放大為不可思議的神跡。
在這種情緒的左右下,張無忌擔任第三十四代明教教主已成定局,實際上,他已經不僅僅被看做教主,而是被視為明尊的化身。
誠然,楊逍等高層精英或許並不相信神靈力量的左右。
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三十年來唯一一個可以完全服眾的人選,而且也是原來的各大巨頭可以接受的中間人選。
張無忌雖然是殷天正的外孫,但是對楊逍和韋一笑等人也表現出了足夠的尊敬,更不用說他可能帶來武當的強大外援。
雖然百般推辭,但二月十五日,張無忌終於在明教各方面的擁戴下舉行簡單的即位儀式,正式結束了自陽頂天死後的宗座空缺狀態。
相傳在即位儀式上,他發布了著名的“登山寶訓”:“張無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光明頂,既已坐下,教眾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虛心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張無忌即位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一件嚴峻的任務:如何應對丐幫及其盟友對幾乎癱瘓的明教組織的第二波進攻。
在光明頂戰役中,受傷的成昆偽裝成已死,目睹了張無忌的勝利後悄然溜走;現在,他開始打出另兩張王牌:一方面通知陳友諒率丐幫聯盟對光明頂再次掃蕩光明頂,另一方面和已經來到甘肅行省的汝陽王府方面會合,讓金剛門和其他武士們裝扮成明教徒和天鷹教徒在沿線各地伏擊士氣低落,無功而返的六大派,聯盟事實上的解體使得這一計劃的實施變得更加容易。
在半個月內,六派遠征軍主力先後中伏而全軍覆沒,只有少數無關緊要的人物被有意放走,讓他們去四處散播明教已經殲滅六大派的虛假信息。
另一方面,在光明頂上,丐幫聯盟的進攻也給明教的殘餘勢力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張無忌的唯一對策只是帶領他的新部屬們藏匿在地道之中,並焚燒光明頂的宮室以掩飾自己的蹤跡。
如果成昆能夠和陳友諒會合而返回光明頂,他無疑會提醒丐幫搜查明教龐大的地下掩體。
對於明教來說幸運的是,成昆急於和汝陽王府會合去完成他野心勃勃的計劃,而未能參與在光明頂的行動。
即使如此,明教仍然承受了巨大的損失:上百名教眾在戰鬥中陣亡,所有的建築物都被夷平,大批珍貴的金銀、珠寶、法器、書籍都被搶走或燒毀,甚至在山巔燃燒了半個多世紀的“聖火”也被熄滅。
在半個月後丐幫聯盟心滿意足地撤走後,僥幸逃生的明教徒們所面對的也只是只剩下斷壁殘垣的一片廢墟。
此時大概不會有人相信,只需要幾年時間,從這片廢墟上就將興建起一個鼎盛的帝國。
現在的光明頂即使在形式上,也不再適合作為明教總部,更不用說實質上明教的重心早已轉移到了東部。
在這種形勢上,剛剛形成的明教新決策層不得不決定遷往東方,僅留下冷謙負責鎮守和重建光明頂。
這是一個意義極為重大的決定,影響了此後幾個世紀的中亞和東亞局勢。
譬如,明教重心的大舉東移使得後來的明帝國基本喪失了對中亞的控制,而這裏信仰上的空白不久就為它的姊妹宗教伊斯蘭教所占領。
但是要達成東遷的戰略目標,首先就意味著必須以某種方式解決明教和江湖主導勢力之間的尖銳矛盾。
雖然張無忌在就職演說中已經提出了與六大派和解的政策。
但要實現這一點,當然也需要得到對方的同意,首當其沖的就是少林的態度。
令明教感到震驚的是,在離開光明頂後不久,他們就發現了重傷垂死的殷梨亭,其傷勢和俞岱巖極為類似,都是少林武術“金剛的大手指”(King Kong's big Finger)造成的全身骨折。
而殷梨亭的口述也證實了他是被施展少林武術的一群僧侶圍攻。
顯而易見的結論是:少林正在對光明頂戰役中武當背叛六派聯盟的舉措進行血腥的報覆。
而有意沒有殺死殷梨亭,或許正是在向明教和張無忌本人示威。
面對這種近乎瘋狂的挑釁,明教不得不決定立刻同少林方面攤牌,在盡可能爭取和平的時候也做好武力解決的準備。
因此,東行的第一站就是嵩山的少林寺。
對殷梨亭的襲擊和拷打事實上只是趙敏領導下的金剛門僧侶消滅六大派計劃的一部分。
而現在這一計劃也包括意外獲得生機的明教在內。
不久,在莊浪(今甘肅永登)以南的“綠柳城堡”趙敏以宋朝舊貴族的假身份邀請張無忌一行做客,然而卻在暗中施放一種成份覆雜的生物毒氣。
明教上下在離開城堡後不久便紛紛倒地,令趙敏感到意外的是,張無忌由於特殊的體質並未中毒,並且迅速回到城堡內索取解救的藥物。
但是趙敏還有應急方案,她通過誘騙成功地令張無忌墜入事先設置的機關。
唯一的問題是,在忙亂中,趙敏本人也落入其中,而這點小區別就決定了日後一切的不同。
張無忌制服了趙敏,讓她打開機關放自己離去。
其中的過程已經不可考,根據明教的正統記載,是張無忌身上光明的神力摧毀了趙敏內心的黑暗,讓她在內心轉變為一個明尊的虔誠信徒;但當時的各種野史則一口咬定是張無忌奸汙了趙敏並用淫術迷惑了她——事實的情況或許簡單得多:張無忌以性侵犯為要挾迫使趙敏打開了機關,卻並沒有真正傷害她。
這種暴力手段和紳士風度的奇妙結合在趙敏身上造成了典型的斯德哥爾摩效應,而成為此後一段羅曼史的開始。
趙敏女公爵俘虜明教行動的失敗並未破壞她整體的計劃。
她的第二個步驟是趁六大派本部防守空虛的時候將其各個擊破,在她看來,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地消除不服從的武術界對帝國政府的長期威脅。
為此,她火速率領汝陽藩府的武術家集團趕回東部,並利用俘虜的少林僧侶對少林寺發動奇襲。
自1343年索南丹增金輪噶瑪巴發動旨在殲滅全真教的終南山之役以來,帝國還從未有過對武術界如此大規模的圍剿行動。
與上一次不同,趙敏取得了完滿的成功,整個少林寺在猝不及防之中淪陷。
當張無忌在兩天後率領明教的隊伍趕到少林寺時,面對的只是一座空蕩蕩的寺院。
趙敏的下一步目標是武當,那裏最可怕的對手自然是張三豐,面對這位武當山上的宙斯,任何正面的對敵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她巧妙地派遣一名金剛門的僧侶以少林和尚的身份出現,借警告武當的名義偷襲並重傷了張三豐,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這一毀滅武當的絕佳時機卻因為張無忌和明教主力的及時趕到而被破壞。
張無忌輕易擊敗了趙敏手下的武術精英們,使得這位女公爵不得不狼狽地率屬下們撤退。
此時,明教殲滅六派遠征軍的消息已經傳開,江湖世界的各個角落無不嚴加戒備,再突襲其他中小門派已經難以成功,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趙敏只能滿足於她現在的成果:她將六大派的俘虜們帶到京郊的一座修道院關押了起來,徒勞地逼迫他們向帝國政府投降——直到他們半年後被明教的義軍救出。
無論如何,趙敏的做法是極度令人困惑的。
這一案例在此後長時間內都被作為政治科學中經典的反面教材,它清楚地表明了一個戰術上的輝煌勝利是如何導致戰略上慘敗的。
六大派的被俘當然嚴重地削弱了江湖世界對帝國政治權力的抵抗,但只要產生二者對立的結構性因素仍然存在,任何一勞永逸將對方納入自身統治的設想都只是天真的夢幻。
在帝國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的時代,這一做法只能引起更加強烈的反彈,將本來只是消極不服從蒙古人權威的江湖主導勢力推向積極反抗帝國統治的立場。
可以想象,即使六大派屈服並投降,也只是暫時的妥協,刺刀下的一時服從必將轉變為反戈一擊的決心。
而一旦江湖主導勢力站在了和明教相同的激進立場上,原有的均勢會被徹底打破,江湖世界會形成新的秩序,帝國的旗幟也將在狂風暴雨中被撕得粉碎。
這一切正是事實上所發生的情況。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這個時候不會夢想消滅或臣服六大派,而應該竭力維護其穩定的存在,正如俾斯麥在1866年對奧地利所作的那樣。
趙敏的戰略進攻所造成的,也是構成新秩序之雛形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在武當山戰役後締結的明教——武當同盟,簡稱第一次明武同盟(First M-WUnion)在某種意義上,這一同盟是張三豐主動促成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此時也沒有其他的選擇。
包括武當主力在內的六大派被俘,以及他本人的負傷,已經將武當置於自開創以來最危險的境地,只有和明教的聯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武當的危機。
何況由於明教教主張無忌本來的武當弟子身份及對他本人的尊敬,張三豐有足夠理由相信,這種形式的同盟關系將最大限度地保證武當的利益。
另一方面,對明教而言,這一同盟意味著明教被江湖主導勢力所接受的第一步,明教的地位將獲得極大的提升。
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一聯盟也意味著江湖世界結構性大變動的開始。
明武同盟的一個例證是戰後不久,殷梨亭和楊逍的女兒楊不悔之間締結的政治婚姻,換句話說,這實際上是武當與明教之間的聯姻。
由於殷梨亭和楊逍之間的歷史積怨,這一聯姻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從實質上來說,楊逍用自己的女兒補償了奪走殷梨亭未婚妻的極大侮辱,這意味著明教對武當的讓步,而從形式上來說,殷梨亭在張三豐的首肯下奉昔日的仇敵為法律上的父親(Father in Law)也意味著武當承認了明教地位的合法性。
這樣,在張無忌之外,武當與明教之間現在有了另一條牢固的紐帶。
這對武當和張三豐來說,是一個合乎時宜的政治決斷,從此之後,武當不是和明教一樣淪為人所不齒的邪惡魔鬼,就是和後者一起上升到江湖世界權力結構的頂層。
對楊逍本人來說,與殷梨亭的聯姻也帶來了意外的收獲。
他曾經期望能將女兒嫁給張無忌而成為後者的岳父,雖然這一設想未能實現,他反而被迫將女兒嫁給條件並不理想的殷梨亭,但結果卻對他更有利:張無忌因為對他的歉疚而越來越多地倚重於他,而韋一笑、殷天正等反對派也對他的犧牲無話可說。
此後幾個月中,楊逍實際上成為了明教事務真正的決策者,在張無忌的神性權威下得以充分施展其政治軍事才能而彌補其缺乏領袖魅力的短處,直到八月十五日的第一次蝴蝶谷大公會議(First Council of Butterfly Valley),令他在法理上也擁有了這樣的地位。
八月十五日,在上一次大公會議後三十年,在張無忌的故居蝴蝶谷召開了中國明教第三十五次大公會議。
多年前,胡青牛曾經在這裏靠自己精湛的醫術試圖彌補明教的裂痕,重新團結整個明教,而今天這座山谷見證了他的夢想的實現。
全國各地重要的祭司、長老及護教軍官約1000人參加了會議。
這一會議具有宗教和政治上的雙重重要性,在宗教上,會議發布了後來被奉為最高權威的《蝴蝶谷信經》解決了一系列神學問題,在形式上統一了天鷹宗、彌勒宗、白蓮宗等各宗派的教義。
楊逍、殷天正、彭瑩玉等人共同宣布世界已經到了即將毀滅的末日,明尊降罰於世人,1348年-1350年西亞和歐洲的黑死病,1352年的秦州大地震,以及近年的黃河水災都是明尊的懲罰。
明尊、彌勒和天鷹是三位一體,化成肉身降世為人類贖罪,即張無忌本人。
張無忌為了拯救犯罪的世人而降生,他在光明頂被倚天劍所殺死,被埋葬三天後又覆活,從此將驅除一切黑暗力量,在大地上作王一千年,帶來人間天國。
這種宗教意義的政治後果就是,明教空前成功地樹立了以張無忌為中心的最高權威。
如果僅僅把張無忌看成是和方臘、陽頂天一樣的教主,是對這種政治權威的極大誤解。
張無忌所擁有的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克裏斯瑪型”權威。
這種權威無論是從其程度還是力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任教主們的傳統和法理權威。
正如韋伯所說:“克裏斯瑪統治者的權力是建立在被統治者對他個人使命的純粹實際承認的基礎上的,……這種承認的淵源在於信仰上傾心於不同尋常的和聞所未聞的,對任何規則和傳統都是陌生的,並因此而被視為神聖的個人魅力和品質的東西。”
張無忌的權威為衰頹的明教註入了嶄新的精神動力並指向彌賽亞主義的價值目標,並讓明教得以排除過去種種看似不可克服的阻礙並重新組合各派系的政治資源,在總部的指揮下發動全國性的反元暴動。
在會議上,以張無忌的名義發布了一系列的命令,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精心安排的戰略部署,其具體細節如下:
1、總指揮部:主帥張無忌,副帥楊逍,韋一笑,直接指揮五行旗。
2、江南戰區:由殷天正主持、下轄殷野王、李天垣等天鷹教舊部。
3、淮北戰區:由朱元璋主持,下轄常遇春、孫德崖諸部。
4、河南戰區:由說不得主持,下轄韓山童、劉福通、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皎兒諸部。
5、江西戰區:由彭瑩玉主持,下轄領徐壽輝、鄒普旺、明五諸部。
6、兩湖戰區:由張中主持,下轄布三王、孟海馬諸部。
7、江蘇——山東戰區:由周顛主持,下轄芝麻李、趙君用諸部。
8、西域戰區:由冷謙主持,下轄西域各軍,負責對西域蒙古軍進行牽制。
從這一部署中可以明顯看到,陽頂天死後所出現的各派系在這一時期的實力消長發生了意味深長的變化。
首先,也是最引人註目的是權力中樞的組成:在張無忌、楊逍、韋一笑的“三套馬車”中,權力關系是不平衡的:張無忌無疑擁有無可挑戰的最高權力,但顯著缺乏政治經驗和意願的個性使得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楊逍貫徹其意志的工具;楊逍不僅恢覆了陽頂天時期的權力,其實際影響力更遠遠超過以前,幾乎是沒有教主頭銜的教主;另一方面,韋一笑雖然也進入了權力中樞,卻不具備和楊逍競爭的政治才能,對於張無忌也缺乏影響。
我們記得,在空位時期韋一笑成為三巨頭之一的條件就在於其政治地位和政治才能的不成比例,才能政治才能突出但缺乏地位的五散人集團推舉為教主繼承人。
而一旦繼位問題獲得解決,韋一笑就是一條政治上的死狗,五散人也不願意成為他的附庸。
事實上,五散人被分配成為各地方的實權人物,也大感心滿意足。
這一派系就此煙消雲散。
其次,對於殷天正來說,令人困惑的是作為教主外公的他並未得到很高的地位,更未能進入中樞,反而和五散人一樣被分配到各地方。
一些學者因此懷疑是楊逍在玩弄政治手腕以削弱殷天正的權力。
這種懷疑並非沒有理由,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安排也可以得到辯護:殷天正已經耗盡了除天鷹教軍隊外全部的政治資本:他當年的分裂之舉是對明教的最大損害,而光明頂戰役中,天鷹軍團的消極不作為又是導致明教幾乎覆滅的最重要內因。
對於這樣的行徑,除了張無忌本人之外的任何人上臺,都會予以嚴厲的懲處。
張無忌繼位後對此不予追究,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再擢升殷天正將會引起大多數教眾對教主任人唯親不滿。
另外,雖然在形式上天鷹教和明教已經統一,但是組織上的裂痕仍然存在。
收編天鷹教將是極其棘手的任務,在今後的一系列整合中,大量的利益摩擦和派系沖突將會不斷湧現,這些必須由殷天正本人出面才能彈壓。
而殷天正父子也擔心改編天鷹教的過程會觸動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更希望回到東南部去親自監控。
或許更重要的一點是,五行旗被極大的削弱了,它們喪失了政治上的重要而為楊逍所控制,而與此同時,從這一母體中產生了韓山童、朱元璋等明教地方軍閥勢力,他們的獨立地位在蝴蝶谷會議中被承認。
這是近十幾年來五行旗內部演變的必然結果:彌勒宗等通俗信仰的傳播令許多貧苦農民皈依在五行旗的旗幟下,同時上層組織的長期癱瘓使得這些新增的力量被一些中低級將領所吸收,成為其私人軍隊,而並未被充分整合到明教母體中。
光明頂戰役在此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在以莊錚為代表的大批忠於光明頂的老一代領導人紛紛戰死後,五行旗內部出現了嚴重的權力真空,這一權力真空很快被朱元璋、常遇春等留守東方的低級將領所占領。
在之前十多年中發展起來的大批中低層教眾越來越多地成為這些半獨立的軍閥們的私家軍隊。
雖然他們有時仍然打著金木水火土的旗號,但無論從軍事作戰的實際需要來看,還是從政治關系的實質變化來看,五行旗作為明教主體的軍事組織,都已經不覆存在了。
明教的指揮層越來越難以再用五行旗的舊統屬關系對此加以束縛,因此不得不一方面賦予這些脫胎自五行旗的軍事力量以相對獨立地位,另一方面,為了加強總部的權威而將五行旗的一部分精兵重新編制後歸於總部直轄——事實上被楊逍所控制。
明教的領導層當然不可能放任地方勢力坐大而無所約束。
事實上,這次會議與其說是——如金庸等許多傳統史學家所誤解的那樣——旨在“發動”反元起義,不如說是試圖對已經存在多年的起義力量加以約束和控制。
譬如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已經在穎州起義,徐壽輝在湖北蘄春起義;第二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人們所熟悉的朱元璋及其開國將帥就是在此時加入了明教起義軍,並在郭子興病逝後掌握了濠州大權。
這些起義發生在光明頂權威極度衰落的時期,因此絲毫也不受光明頂的控制。
一些起義者甚至無法無天到了自封帝王的程度:韓山童給自己加上了“明王”的頭銜,徐壽輝也自稱為皇帝。
癱瘓的光明頂只能對此裝聾作啞。
但在新的最高權力樹立後,對這些危險的傾向加以整肅就成為明教整合自身首要的任務。
蝴蝶谷會議明確要求僭越者廢除帝王號,服從由總部特派的五散人的指揮。
對於大多數底層教眾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如果全國各地的起義軍能在一個權力中樞的調派下協同、應援,推翻帝國統治的幾率無疑要增加很多。
但對於那些手掌兵權,自稱皇帝王公的地方軍閥來說,這一看似溫和的命令所蘊含的信息就不那麽令人歡迎了。
很快,他們將會發動反擊。
在彌賽亞主義的狂熱下,一切現實的算計都會暫時讓位於“克裏斯瑪”權威所帶來的美好憧憬,但當宗教的熱潮退去,權力鬥爭的冷酷邏輯又會像歷史上一再發生的那樣,將這個曾經的理想共同體再度撕得四分五裂。
蝴蝶谷會議後不久,張無忌主持了對六大派的營救行動。
感謝明教發達的情報系統,六大派武術家在汗八裏被秘密囚禁的信息很快就被報告給張無忌。
在蝴蝶谷會議後,他立即率楊逍和韋一笑前往汗八裏。
在那裏,這個出生在白令海上、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鄉野和山林間渡過的青年第一次見識到了這個時代的世界之都,也是有史以來最繁榮的都城之一,並意識到自己很可能在幾年之內就成為它的新主人。
六大派的武術家們被囚禁在西郊萬安寺(今北京白塔寺)的塔樓中。
這座皇家寺院約由三千間房屋組成,是1271年,忽必烈大汗在定國號為“元”的時候專門建立的,近一個世紀中,幾乎每位大汗都會來到這裏,向佛陀獻上他們的祈禱。
塔樓共有十三層,高達150英尺,幾乎可以俯視全城。
這座西藏僧侶主持的寺院是蒙古帝國最重要的聖地之一,收藏著帝國從世界各個角落搜羅來的珍寶。
對於漢族人民來說,這座寺院是異族統治者所信奉的異族神靈的廟宇,意味著的不是福祉和庇佑,而是恐怖與壓迫。
為了防備民眾可能的暴動和洗劫,萬安寺的警戒幾乎和皇宮一樣嚴密,在成為關押武術家的臨時監獄後,防範更加嚴密。
因此當張無忌和楊逍等人設法進入寺中,並再一次和趙敏及其部 屬會面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除了撤退外無法作任何事情。
幸運的是,此時他們得到了失蹤多年的範遙的幫助,後者以“痛苦的行腳僧”的身份成為了趙敏最得力的部下之一。
範遙自稱是潛伏在汝陽王府中的臥底,但正如第八章中所探討過的,他此前的一系列行徑都非常可疑,他不僅曾殺死棒胡等明教將領,而且在幾乎毀滅明教的光明頂戰役,以及綠柳城堡的陷阱中,他都可疑地保持沈默,從未向明教的舊日同僚們傳遞任何信息。
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範遙早已對明教的振興不抱希望而決定與之徹底脫離關系。
但在看到張無忌繼任教主後局勢的迅速扭轉,他不得不認真面對明教覆興及對自己進行清算的可能性,並再一次做出了政治投機,向這位新教主效忠。
不可避免地,重新出現的範遙被懷疑的目光所包圍。
為了重新在明教中站住腳跟,範遙必須用行動表示他的忠誠。
他引開了趙敏,挾持了包克圖並要挾他放出被囚禁的武術家們。
圖裏及時發現了範遙的陰謀並向王保保報告,王保保在忙亂中命令燒毀塔樓以阻止武術家們逃走。
但這些舉措為時已晚。
絕大多數武術家在張無忌的接應下安然撤離。
當他們逃出後不久,高聳的塔樓就在熊熊烈焰中化為灰燼。
萬安寺的大火災引起了整個京城的驚恐,許多人都在談論著天降雷火,焚毀寺院的傳說。
對於一般漢族民眾來說,這一事件所蘊含的信息十分明確:有一個更強大的神靈——而且毫無疑問是站在自己一邊的一一打敗了蒙古人所信奉的猙獰佛陀,讓它蒙受羞辱。
很自然地,這位在火焰中顯現自己威力的新神和南方明教所信奉的火神被等同起來,引發了新一輪的明王信仰狂熱。
然而更具有歷史意義的乃是六大派在這次危機後的態度轉變。
在營救中,除了滅絕身亡外,其他重要人物都安然脫險。
在倉惶從汗八裏逃出後,為躲避元軍的追捕,武術家們在明教的掩護下隱匿在西北的山區中, 第二天早上在那裏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臨時會議,史稱“西山會議”在會議中,以少林空聞為首的六大派領導人正式宣布放棄與明教的敵對立場,並和後者聯合起來,反抗帝國的壓迫。
這意味著江湖主導勢力已經將帝國而非明教視為對自己生存和利益的最大威脅,而被迫拋棄一切實質上中立的幻想,走向赤裸裸的暴力對抗。
在此,曾經將明教和六大派分隔開來的最重要因素——亦即江湖主導勢力自身利益的穩定性——已經不覆存在,現在,整個江湖世界都必須在帝國的威脅面前保衛自己生存的權利。
但必須註意,這並不意味著明教能夠加入或成為江湖主導勢力,只是意味著以反元為共同戰略目標的暫時聯合,在暫時團結的表象背後仍然有著深刻的分歧。
這一聯合本身也絕非一帆風順。
至少如我們後來所知,少林仍然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西山會議後不久,張無忌返回大都,隨即神秘失蹤達四個月之久。
與之一起失蹤的還有其侍婢小昭,峨嵋派新任掌門人周芷若,以及他最兇惡的敵人——趙敏女公爵。
在他失蹤後不久,就已經有張無忌在大都被斬首示眾的謠言;而當人們發現同他一起失蹤的還有好幾個女人時,又出現了張無忌挾四美在海外荒島盡情淫樂的傳聞。
張無忌和趙敏的關系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許多野史中都記載了張無忌如何通過淫術迷惑並誘奸了趙敏的不同版本,這個故事甚至是明朝晚期許多色情讀物的主題。
這些謠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丐幫,但真正的源頭已經不可考。
無論謠言是無意的訛傳還是有意的誣蔑,有一點很明確:盡管此時明教在政治層面上已經取得越來越多的認同,但在人們的觀念中,明教的邪惡異端形象仍然根深蒂固,因而一切信息都按照這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被選擇性地接受。
在明教的官方記載中,張無忌確實進行了海外之行。
與之相關的是一連串光輝燦爛的成就:他迎接回了自己的義父謝遜,懲戒並放逐了叛教的黛綺絲,並在東海上擊退了波斯總教的艦隊,取回了失落多年的聖火令,以及最後,他竟迫使對方立自己的婢女小昭為教主。
然而,真實的情況可能要覆雜得多。
我們從波斯方面的史料中得知:在1355年,第七十七代教主病故,此時應當按照傳統從三名“聖處女”中選擇一名立為教主,然而三名游歷四方的聖處女中的一名已經在意大利死於黑死病,另一名則背叛了自己的宗教並嫁給了後來惡名昭著的跛子帖木爾。
波斯明教聖處女的體制已經搖搖欲墜,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主持教務的“十二寶樹王”不得不率艦隊大舉東來,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東方聖女”黛綺絲上。
與此同時,他們希望能夠借機重新臣服固執的中國教友,恢覆鷹窠頂(Alamut,在裏海南岸的阿爾博茲山上,曾是“山中老人”霍山所創立的阿薩辛教派的所在地,1256年被蒙古人攻陷後成為波斯明教的總部——譯者註)昔日的尊嚴。
他們聰明地沒有選擇從中亞高原進入中國的陸路,而從印度洋繞過馬六甲海峽駛向東中國海,在那裏他們不僅能找到叛教的黛綺絲,而且能繞過衰落的光明頂,直接掌控主要在中國東南部活動的明教組織,這一組織——據他們從情報中得知——正處於極度的混亂中。
當他們在1357年初出發時,這一選擇無疑是正確的,然而當他們在當年秋天抵達黛綺絲所藏身的靈蛇島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道太初與明尊同在。
萬物是借著他造的。
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借著他造的。
生命在他裏頭。
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光將要照在黑暗裏,黑暗不能勝過光。
我,摩尼,大光明使者耶穌的使徒,通過聖父,即造我的明尊的意志,宣布:世界上曾有,已有,將有的一切都是通過明尊的力量被造的。
他將化身人子,來到這個黑暗的世界上,帶來至福的千年王國。
聽到這一消息的人,你們有福了;理解這一消息的人,你們有智慧了;擔負這一消息的人,你們有力量了。——《摩尼福音書》(Gospel of Mani)
正如曾在美索不達米亞誕生的許多宗教一樣,摩尼教從一誕生就充滿了彌賽亞主義的狂熱。
誠然隨著摩尼本人在巴格達屈辱的死亡,這種狂熱已經逐漸消散。
但是在一千多年後,當張無忌這顆新星飛速升起時,這種情緒在遠東世界又達到了極為熾熱狀態。
僅僅是張無忌獨自一人戰勝了數百名強敵而挽救了危急中的明教這一事實,就已經使得信徒們無法不相信他是真正的光明之子,甚至明王本人的轉世,他將帶領明教徒去征服整個黑暗勢力所籠罩的世界。
張無忌展現的神奇力量所激發的宗教信仰,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解釋此後十多年中明教徒前仆後繼地浴血奮戰,終於創造出一個偉大國家的宏業的心理動因。
另一方面,為了意識形態的需要,人們也有意無意地將張無忌的事跡進一步放大為不可思議的神跡。
在這種情緒的左右下,張無忌擔任第三十四代明教教主已成定局,實際上,他已經不僅僅被看做教主,而是被視為明尊的化身。
誠然,楊逍等高層精英或許並不相信神靈力量的左右。
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三十年來唯一一個可以完全服眾的人選,而且也是原來的各大巨頭可以接受的中間人選。
張無忌雖然是殷天正的外孫,但是對楊逍和韋一笑等人也表現出了足夠的尊敬,更不用說他可能帶來武當的強大外援。
雖然百般推辭,但二月十五日,張無忌終於在明教各方面的擁戴下舉行簡單的即位儀式,正式結束了自陽頂天死後的宗座空缺狀態。
相傳在即位儀式上,他發布了著名的“登山寶訓”:“張無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光明頂,既已坐下,教眾到他跟前來。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虛心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張無忌即位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一件嚴峻的任務:如何應對丐幫及其盟友對幾乎癱瘓的明教組織的第二波進攻。
在光明頂戰役中,受傷的成昆偽裝成已死,目睹了張無忌的勝利後悄然溜走;現在,他開始打出另兩張王牌:一方面通知陳友諒率丐幫聯盟對光明頂再次掃蕩光明頂,另一方面和已經來到甘肅行省的汝陽王府方面會合,讓金剛門和其他武士們裝扮成明教徒和天鷹教徒在沿線各地伏擊士氣低落,無功而返的六大派,聯盟事實上的解體使得這一計劃的實施變得更加容易。
在半個月內,六派遠征軍主力先後中伏而全軍覆沒,只有少數無關緊要的人物被有意放走,讓他們去四處散播明教已經殲滅六大派的虛假信息。
另一方面,在光明頂上,丐幫聯盟的進攻也給明教的殘餘勢力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張無忌的唯一對策只是帶領他的新部屬們藏匿在地道之中,並焚燒光明頂的宮室以掩飾自己的蹤跡。
如果成昆能夠和陳友諒會合而返回光明頂,他無疑會提醒丐幫搜查明教龐大的地下掩體。
對於明教來說幸運的是,成昆急於和汝陽王府會合去完成他野心勃勃的計劃,而未能參與在光明頂的行動。
即使如此,明教仍然承受了巨大的損失:上百名教眾在戰鬥中陣亡,所有的建築物都被夷平,大批珍貴的金銀、珠寶、法器、書籍都被搶走或燒毀,甚至在山巔燃燒了半個多世紀的“聖火”也被熄滅。
在半個月後丐幫聯盟心滿意足地撤走後,僥幸逃生的明教徒們所面對的也只是只剩下斷壁殘垣的一片廢墟。
此時大概不會有人相信,只需要幾年時間,從這片廢墟上就將興建起一個鼎盛的帝國。
現在的光明頂即使在形式上,也不再適合作為明教總部,更不用說實質上明教的重心早已轉移到了東部。
在這種形勢上,剛剛形成的明教新決策層不得不決定遷往東方,僅留下冷謙負責鎮守和重建光明頂。
這是一個意義極為重大的決定,影響了此後幾個世紀的中亞和東亞局勢。
譬如,明教重心的大舉東移使得後來的明帝國基本喪失了對中亞的控制,而這裏信仰上的空白不久就為它的姊妹宗教伊斯蘭教所占領。
但是要達成東遷的戰略目標,首先就意味著必須以某種方式解決明教和江湖主導勢力之間的尖銳矛盾。
雖然張無忌在就職演說中已經提出了與六大派和解的政策。
但要實現這一點,當然也需要得到對方的同意,首當其沖的就是少林的態度。
令明教感到震驚的是,在離開光明頂後不久,他們就發現了重傷垂死的殷梨亭,其傷勢和俞岱巖極為類似,都是少林武術“金剛的大手指”(King Kong's big Finger)造成的全身骨折。
而殷梨亭的口述也證實了他是被施展少林武術的一群僧侶圍攻。
顯而易見的結論是:少林正在對光明頂戰役中武當背叛六派聯盟的舉措進行血腥的報覆。
而有意沒有殺死殷梨亭,或許正是在向明教和張無忌本人示威。
面對這種近乎瘋狂的挑釁,明教不得不決定立刻同少林方面攤牌,在盡可能爭取和平的時候也做好武力解決的準備。
因此,東行的第一站就是嵩山的少林寺。
對殷梨亭的襲擊和拷打事實上只是趙敏領導下的金剛門僧侶消滅六大派計劃的一部分。
而現在這一計劃也包括意外獲得生機的明教在內。
不久,在莊浪(今甘肅永登)以南的“綠柳城堡”趙敏以宋朝舊貴族的假身份邀請張無忌一行做客,然而卻在暗中施放一種成份覆雜的生物毒氣。
明教上下在離開城堡後不久便紛紛倒地,令趙敏感到意外的是,張無忌由於特殊的體質並未中毒,並且迅速回到城堡內索取解救的藥物。
但是趙敏還有應急方案,她通過誘騙成功地令張無忌墜入事先設置的機關。
唯一的問題是,在忙亂中,趙敏本人也落入其中,而這點小區別就決定了日後一切的不同。
張無忌制服了趙敏,讓她打開機關放自己離去。
其中的過程已經不可考,根據明教的正統記載,是張無忌身上光明的神力摧毀了趙敏內心的黑暗,讓她在內心轉變為一個明尊的虔誠信徒;但當時的各種野史則一口咬定是張無忌奸汙了趙敏並用淫術迷惑了她——事實的情況或許簡單得多:張無忌以性侵犯為要挾迫使趙敏打開了機關,卻並沒有真正傷害她。
這種暴力手段和紳士風度的奇妙結合在趙敏身上造成了典型的斯德哥爾摩效應,而成為此後一段羅曼史的開始。
趙敏女公爵俘虜明教行動的失敗並未破壞她整體的計劃。
她的第二個步驟是趁六大派本部防守空虛的時候將其各個擊破,在她看來,這樣才能一勞永逸地消除不服從的武術界對帝國政府的長期威脅。
為此,她火速率領汝陽藩府的武術家集團趕回東部,並利用俘虜的少林僧侶對少林寺發動奇襲。
自1343年索南丹增金輪噶瑪巴發動旨在殲滅全真教的終南山之役以來,帝國還從未有過對武術界如此大規模的圍剿行動。
與上一次不同,趙敏取得了完滿的成功,整個少林寺在猝不及防之中淪陷。
當張無忌在兩天後率領明教的隊伍趕到少林寺時,面對的只是一座空蕩蕩的寺院。
趙敏的下一步目標是武當,那裏最可怕的對手自然是張三豐,面對這位武當山上的宙斯,任何正面的對敵都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她巧妙地派遣一名金剛門的僧侶以少林和尚的身份出現,借警告武當的名義偷襲並重傷了張三豐,完成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但這一毀滅武當的絕佳時機卻因為張無忌和明教主力的及時趕到而被破壞。
張無忌輕易擊敗了趙敏手下的武術精英們,使得這位女公爵不得不狼狽地率屬下們撤退。
此時,明教殲滅六派遠征軍的消息已經傳開,江湖世界的各個角落無不嚴加戒備,再突襲其他中小門派已經難以成功,也沒有多大的意義。
趙敏只能滿足於她現在的成果:她將六大派的俘虜們帶到京郊的一座修道院關押了起來,徒勞地逼迫他們向帝國政府投降——直到他們半年後被明教的義軍救出。
無論如何,趙敏的做法是極度令人困惑的。
這一案例在此後長時間內都被作為政治科學中經典的反面教材,它清楚地表明了一個戰術上的輝煌勝利是如何導致戰略上慘敗的。
六大派的被俘當然嚴重地削弱了江湖世界對帝國政治權力的抵抗,但只要產生二者對立的結構性因素仍然存在,任何一勞永逸將對方納入自身統治的設想都只是天真的夢幻。
在帝國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的時代,這一做法只能引起更加強烈的反彈,將本來只是消極不服從蒙古人權威的江湖主導勢力推向積極反抗帝國統治的立場。
可以想象,即使六大派屈服並投降,也只是暫時的妥協,刺刀下的一時服從必將轉變為反戈一擊的決心。
而一旦江湖主導勢力站在了和明教相同的激進立場上,原有的均勢會被徹底打破,江湖世界會形成新的秩序,帝國的旗幟也將在狂風暴雨中被撕得粉碎。
這一切正是事實上所發生的情況。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在這個時候不會夢想消滅或臣服六大派,而應該竭力維護其穩定的存在,正如俾斯麥在1866年對奧地利所作的那樣。
趙敏的戰略進攻所造成的,也是構成新秩序之雛形的第一個結果,就是在武當山戰役後締結的明教——武當同盟,簡稱第一次明武同盟(First M-WUnion)在某種意義上,這一同盟是張三豐主動促成的,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此時也沒有其他的選擇。
包括武當主力在內的六大派被俘,以及他本人的負傷,已經將武當置於自開創以來最危險的境地,只有和明教的聯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武當的危機。
何況由於明教教主張無忌本來的武當弟子身份及對他本人的尊敬,張三豐有足夠理由相信,這種形式的同盟關系將最大限度地保證武當的利益。
另一方面,對明教而言,這一同盟意味著明教被江湖主導勢力所接受的第一步,明教的地位將獲得極大的提升。
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一聯盟也意味著江湖世界結構性大變動的開始。
明武同盟的一個例證是戰後不久,殷梨亭和楊逍的女兒楊不悔之間締結的政治婚姻,換句話說,這實際上是武當與明教之間的聯姻。
由於殷梨亭和楊逍之間的歷史積怨,這一聯姻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從實質上來說,楊逍用自己的女兒補償了奪走殷梨亭未婚妻的極大侮辱,這意味著明教對武當的讓步,而從形式上來說,殷梨亭在張三豐的首肯下奉昔日的仇敵為法律上的父親(Father in Law)也意味著武當承認了明教地位的合法性。
這樣,在張無忌之外,武當與明教之間現在有了另一條牢固的紐帶。
這對武當和張三豐來說,是一個合乎時宜的政治決斷,從此之後,武當不是和明教一樣淪為人所不齒的邪惡魔鬼,就是和後者一起上升到江湖世界權力結構的頂層。
對楊逍本人來說,與殷梨亭的聯姻也帶來了意外的收獲。
他曾經期望能將女兒嫁給張無忌而成為後者的岳父,雖然這一設想未能實現,他反而被迫將女兒嫁給條件並不理想的殷梨亭,但結果卻對他更有利:張無忌因為對他的歉疚而越來越多地倚重於他,而韋一笑、殷天正等反對派也對他的犧牲無話可說。
此後幾個月中,楊逍實際上成為了明教事務真正的決策者,在張無忌的神性權威下得以充分施展其政治軍事才能而彌補其缺乏領袖魅力的短處,直到八月十五日的第一次蝴蝶谷大公會議(First Council of Butterfly Valley),令他在法理上也擁有了這樣的地位。
八月十五日,在上一次大公會議後三十年,在張無忌的故居蝴蝶谷召開了中國明教第三十五次大公會議。
多年前,胡青牛曾經在這裏靠自己精湛的醫術試圖彌補明教的裂痕,重新團結整個明教,而今天這座山谷見證了他的夢想的實現。
全國各地重要的祭司、長老及護教軍官約1000人參加了會議。
這一會議具有宗教和政治上的雙重重要性,在宗教上,會議發布了後來被奉為最高權威的《蝴蝶谷信經》解決了一系列神學問題,在形式上統一了天鷹宗、彌勒宗、白蓮宗等各宗派的教義。
楊逍、殷天正、彭瑩玉等人共同宣布世界已經到了即將毀滅的末日,明尊降罰於世人,1348年-1350年西亞和歐洲的黑死病,1352年的秦州大地震,以及近年的黃河水災都是明尊的懲罰。
明尊、彌勒和天鷹是三位一體,化成肉身降世為人類贖罪,即張無忌本人。
張無忌為了拯救犯罪的世人而降生,他在光明頂被倚天劍所殺死,被埋葬三天後又覆活,從此將驅除一切黑暗力量,在大地上作王一千年,帶來人間天國。
這種宗教意義的政治後果就是,明教空前成功地樹立了以張無忌為中心的最高權威。
如果僅僅把張無忌看成是和方臘、陽頂天一樣的教主,是對這種政治權威的極大誤解。
張無忌所擁有的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克裏斯瑪型”權威。
這種權威無論是從其程度還是力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任教主們的傳統和法理權威。
正如韋伯所說:“克裏斯瑪統治者的權力是建立在被統治者對他個人使命的純粹實際承認的基礎上的,……這種承認的淵源在於信仰上傾心於不同尋常的和聞所未聞的,對任何規則和傳統都是陌生的,並因此而被視為神聖的個人魅力和品質的東西。”
張無忌的權威為衰頹的明教註入了嶄新的精神動力並指向彌賽亞主義的價值目標,並讓明教得以排除過去種種看似不可克服的阻礙並重新組合各派系的政治資源,在總部的指揮下發動全國性的反元暴動。
在會議上,以張無忌的名義發布了一系列的命令,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精心安排的戰略部署,其具體細節如下:
1、總指揮部:主帥張無忌,副帥楊逍,韋一笑,直接指揮五行旗。
2、江南戰區:由殷天正主持、下轄殷野王、李天垣等天鷹教舊部。
3、淮北戰區:由朱元璋主持,下轄常遇春、孫德崖諸部。
4、河南戰區:由說不得主持,下轄韓山童、劉福通、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郁、王顯忠、韓皎兒諸部。
5、江西戰區:由彭瑩玉主持,下轄領徐壽輝、鄒普旺、明五諸部。
6、兩湖戰區:由張中主持,下轄布三王、孟海馬諸部。
7、江蘇——山東戰區:由周顛主持,下轄芝麻李、趙君用諸部。
8、西域戰區:由冷謙主持,下轄西域各軍,負責對西域蒙古軍進行牽制。
從這一部署中可以明顯看到,陽頂天死後所出現的各派系在這一時期的實力消長發生了意味深長的變化。
首先,也是最引人註目的是權力中樞的組成:在張無忌、楊逍、韋一笑的“三套馬車”中,權力關系是不平衡的:張無忌無疑擁有無可挑戰的最高權力,但顯著缺乏政治經驗和意願的個性使得他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楊逍貫徹其意志的工具;楊逍不僅恢覆了陽頂天時期的權力,其實際影響力更遠遠超過以前,幾乎是沒有教主頭銜的教主;另一方面,韋一笑雖然也進入了權力中樞,卻不具備和楊逍競爭的政治才能,對於張無忌也缺乏影響。
我們記得,在空位時期韋一笑成為三巨頭之一的條件就在於其政治地位和政治才能的不成比例,才能政治才能突出但缺乏地位的五散人集團推舉為教主繼承人。
而一旦繼位問題獲得解決,韋一笑就是一條政治上的死狗,五散人也不願意成為他的附庸。
事實上,五散人被分配成為各地方的實權人物,也大感心滿意足。
這一派系就此煙消雲散。
其次,對於殷天正來說,令人困惑的是作為教主外公的他並未得到很高的地位,更未能進入中樞,反而和五散人一樣被分配到各地方。
一些學者因此懷疑是楊逍在玩弄政治手腕以削弱殷天正的權力。
這種懷疑並非沒有理由,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安排也可以得到辯護:殷天正已經耗盡了除天鷹教軍隊外全部的政治資本:他當年的分裂之舉是對明教的最大損害,而光明頂戰役中,天鷹軍團的消極不作為又是導致明教幾乎覆滅的最重要內因。
對於這樣的行徑,除了張無忌本人之外的任何人上臺,都會予以嚴厲的懲處。
張無忌繼位後對此不予追究,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如果再擢升殷天正將會引起大多數教眾對教主任人唯親不滿。
另外,雖然在形式上天鷹教和明教已經統一,但是組織上的裂痕仍然存在。
收編天鷹教將是極其棘手的任務,在今後的一系列整合中,大量的利益摩擦和派系沖突將會不斷湧現,這些必須由殷天正本人出面才能彈壓。
而殷天正父子也擔心改編天鷹教的過程會觸動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更希望回到東南部去親自監控。
或許更重要的一點是,五行旗被極大的削弱了,它們喪失了政治上的重要而為楊逍所控制,而與此同時,從這一母體中產生了韓山童、朱元璋等明教地方軍閥勢力,他們的獨立地位在蝴蝶谷會議中被承認。
這是近十幾年來五行旗內部演變的必然結果:彌勒宗等通俗信仰的傳播令許多貧苦農民皈依在五行旗的旗幟下,同時上層組織的長期癱瘓使得這些新增的力量被一些中低級將領所吸收,成為其私人軍隊,而並未被充分整合到明教母體中。
光明頂戰役在此起了催化劑的作用:在以莊錚為代表的大批忠於光明頂的老一代領導人紛紛戰死後,五行旗內部出現了嚴重的權力真空,這一權力真空很快被朱元璋、常遇春等留守東方的低級將領所占領。
在之前十多年中發展起來的大批中低層教眾越來越多地成為這些半獨立的軍閥們的私家軍隊。
雖然他們有時仍然打著金木水火土的旗號,但無論從軍事作戰的實際需要來看,還是從政治關系的實質變化來看,五行旗作為明教主體的軍事組織,都已經不覆存在了。
明教的指揮層越來越難以再用五行旗的舊統屬關系對此加以束縛,因此不得不一方面賦予這些脫胎自五行旗的軍事力量以相對獨立地位,另一方面,為了加強總部的權威而將五行旗的一部分精兵重新編制後歸於總部直轄——事實上被楊逍所控制。
明教的領導層當然不可能放任地方勢力坐大而無所約束。
事實上,這次會議與其說是——如金庸等許多傳統史學家所誤解的那樣——旨在“發動”反元起義,不如說是試圖對已經存在多年的起義力量加以約束和控制。
譬如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已經在穎州起義,徐壽輝在湖北蘄春起義;第二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人們所熟悉的朱元璋及其開國將帥就是在此時加入了明教起義軍,並在郭子興病逝後掌握了濠州大權。
這些起義發生在光明頂權威極度衰落的時期,因此絲毫也不受光明頂的控制。
一些起義者甚至無法無天到了自封帝王的程度:韓山童給自己加上了“明王”的頭銜,徐壽輝也自稱為皇帝。
癱瘓的光明頂只能對此裝聾作啞。
但在新的最高權力樹立後,對這些危險的傾向加以整肅就成為明教整合自身首要的任務。
蝴蝶谷會議明確要求僭越者廢除帝王號,服從由總部特派的五散人的指揮。
對於大多數底層教眾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如果全國各地的起義軍能在一個權力中樞的調派下協同、應援,推翻帝國統治的幾率無疑要增加很多。
但對於那些手掌兵權,自稱皇帝王公的地方軍閥來說,這一看似溫和的命令所蘊含的信息就不那麽令人歡迎了。
很快,他們將會發動反擊。
在彌賽亞主義的狂熱下,一切現實的算計都會暫時讓位於“克裏斯瑪”權威所帶來的美好憧憬,但當宗教的熱潮退去,權力鬥爭的冷酷邏輯又會像歷史上一再發生的那樣,將這個曾經的理想共同體再度撕得四分五裂。
蝴蝶谷會議後不久,張無忌主持了對六大派的營救行動。
感謝明教發達的情報系統,六大派武術家在汗八裏被秘密囚禁的信息很快就被報告給張無忌。
在蝴蝶谷會議後,他立即率楊逍和韋一笑前往汗八裏。
在那裏,這個出生在白令海上、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在鄉野和山林間渡過的青年第一次見識到了這個時代的世界之都,也是有史以來最繁榮的都城之一,並意識到自己很可能在幾年之內就成為它的新主人。
六大派的武術家們被囚禁在西郊萬安寺(今北京白塔寺)的塔樓中。
這座皇家寺院約由三千間房屋組成,是1271年,忽必烈大汗在定國號為“元”的時候專門建立的,近一個世紀中,幾乎每位大汗都會來到這裏,向佛陀獻上他們的祈禱。
塔樓共有十三層,高達150英尺,幾乎可以俯視全城。
這座西藏僧侶主持的寺院是蒙古帝國最重要的聖地之一,收藏著帝國從世界各個角落搜羅來的珍寶。
對於漢族人民來說,這座寺院是異族統治者所信奉的異族神靈的廟宇,意味著的不是福祉和庇佑,而是恐怖與壓迫。
為了防備民眾可能的暴動和洗劫,萬安寺的警戒幾乎和皇宮一樣嚴密,在成為關押武術家的臨時監獄後,防範更加嚴密。
因此當張無忌和楊逍等人設法進入寺中,並再一次和趙敏及其部 屬會面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除了撤退外無法作任何事情。
幸運的是,此時他們得到了失蹤多年的範遙的幫助,後者以“痛苦的行腳僧”的身份成為了趙敏最得力的部下之一。
範遙自稱是潛伏在汝陽王府中的臥底,但正如第八章中所探討過的,他此前的一系列行徑都非常可疑,他不僅曾殺死棒胡等明教將領,而且在幾乎毀滅明教的光明頂戰役,以及綠柳城堡的陷阱中,他都可疑地保持沈默,從未向明教的舊日同僚們傳遞任何信息。
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範遙早已對明教的振興不抱希望而決定與之徹底脫離關系。
但在看到張無忌繼任教主後局勢的迅速扭轉,他不得不認真面對明教覆興及對自己進行清算的可能性,並再一次做出了政治投機,向這位新教主效忠。
不可避免地,重新出現的範遙被懷疑的目光所包圍。
為了重新在明教中站住腳跟,範遙必須用行動表示他的忠誠。
他引開了趙敏,挾持了包克圖並要挾他放出被囚禁的武術家們。
圖裏及時發現了範遙的陰謀並向王保保報告,王保保在忙亂中命令燒毀塔樓以阻止武術家們逃走。
但這些舉措為時已晚。
絕大多數武術家在張無忌的接應下安然撤離。
當他們逃出後不久,高聳的塔樓就在熊熊烈焰中化為灰燼。
萬安寺的大火災引起了整個京城的驚恐,許多人都在談論著天降雷火,焚毀寺院的傳說。
對於一般漢族民眾來說,這一事件所蘊含的信息十分明確:有一個更強大的神靈——而且毫無疑問是站在自己一邊的一一打敗了蒙古人所信奉的猙獰佛陀,讓它蒙受羞辱。
很自然地,這位在火焰中顯現自己威力的新神和南方明教所信奉的火神被等同起來,引發了新一輪的明王信仰狂熱。
然而更具有歷史意義的乃是六大派在這次危機後的態度轉變。
在營救中,除了滅絕身亡外,其他重要人物都安然脫險。
在倉惶從汗八裏逃出後,為躲避元軍的追捕,武術家們在明教的掩護下隱匿在西北的山區中, 第二天早上在那裏召開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臨時會議,史稱“西山會議”在會議中,以少林空聞為首的六大派領導人正式宣布放棄與明教的敵對立場,並和後者聯合起來,反抗帝國的壓迫。
這意味著江湖主導勢力已經將帝國而非明教視為對自己生存和利益的最大威脅,而被迫拋棄一切實質上中立的幻想,走向赤裸裸的暴力對抗。
在此,曾經將明教和六大派分隔開來的最重要因素——亦即江湖主導勢力自身利益的穩定性——已經不覆存在,現在,整個江湖世界都必須在帝國的威脅面前保衛自己生存的權利。
但必須註意,這並不意味著明教能夠加入或成為江湖主導勢力,只是意味著以反元為共同戰略目標的暫時聯合,在暫時團結的表象背後仍然有著深刻的分歧。
這一聯合本身也絕非一帆風順。
至少如我們後來所知,少林仍然有一套自己的想法。
西山會議後不久,張無忌返回大都,隨即神秘失蹤達四個月之久。
與之一起失蹤的還有其侍婢小昭,峨嵋派新任掌門人周芷若,以及他最兇惡的敵人——趙敏女公爵。
在他失蹤後不久,就已經有張無忌在大都被斬首示眾的謠言;而當人們發現同他一起失蹤的還有好幾個女人時,又出現了張無忌挾四美在海外荒島盡情淫樂的傳聞。
張無忌和趙敏的關系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許多野史中都記載了張無忌如何通過淫術迷惑並誘奸了趙敏的不同版本,這個故事甚至是明朝晚期許多色情讀物的主題。
這些謠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丐幫,但真正的源頭已經不可考。
無論謠言是無意的訛傳還是有意的誣蔑,有一點很明確:盡管此時明教在政治層面上已經取得越來越多的認同,但在人們的觀念中,明教的邪惡異端形象仍然根深蒂固,因而一切信息都按照這一刻板印象(Stereotype)被選擇性地接受。
在明教的官方記載中,張無忌確實進行了海外之行。
與之相關的是一連串光輝燦爛的成就:他迎接回了自己的義父謝遜,懲戒並放逐了叛教的黛綺絲,並在東海上擊退了波斯總教的艦隊,取回了失落多年的聖火令,以及最後,他竟迫使對方立自己的婢女小昭為教主。
然而,真實的情況可能要覆雜得多。
我們從波斯方面的史料中得知:在1355年,第七十七代教主病故,此時應當按照傳統從三名“聖處女”中選擇一名立為教主,然而三名游歷四方的聖處女中的一名已經在意大利死於黑死病,另一名則背叛了自己的宗教並嫁給了後來惡名昭著的跛子帖木爾。
波斯明教聖處女的體制已經搖搖欲墜,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信仰上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主持教務的“十二寶樹王”不得不率艦隊大舉東來,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東方聖女”黛綺絲上。
與此同時,他們希望能夠借機重新臣服固執的中國教友,恢覆鷹窠頂(Alamut,在裏海南岸的阿爾博茲山上,曾是“山中老人”霍山所創立的阿薩辛教派的所在地,1256年被蒙古人攻陷後成為波斯明教的總部——譯者註)昔日的尊嚴。
他們聰明地沒有選擇從中亞高原進入中國的陸路,而從印度洋繞過馬六甲海峽駛向東中國海,在那裏他們不僅能找到叛教的黛綺絲,而且能繞過衰落的光明頂,直接掌控主要在中國東南部活動的明教組織,這一組織——據他們從情報中得知——正處於極度的混亂中。
當他們在1357年初出發時,這一選擇無疑是正確的,然而當他們在當年秋天抵達黛綺絲所藏身的靈蛇島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